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天津考研培训班 > 今年找工作有多难?如何解?

今年找工作有多难?如何解?

天津考研培训班 gong2022 0浏览




小编:随后几年,出现“大学生最难就业年”“大学生更难就业年”等热词。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更多同学考虑更“安全”的“求职方式”——考研。学生们普遍认为:“与其今年明年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不如考个研,再在校园里躲几年,等待最佳的就业时机。未来,大学生就业难将是永恒的话题。...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便出现了一个词“大学生就业难”。在中国,原本是“香饽饽”的高校毕业生,突然成了就业困难户。随后几年,出现“大学生最难就业年”“大学生更难就业年”等热词。

今年,伴随着经济增速下滑及新冠疫情影响,1000多万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面对前所未有的就业困难,人们似乎已经找不到比“最难”“更难”更合适的词来形容了。

据上海市发布的消息: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共22.7万人(较去年增加2万人,增量为5年来最多)。截至5月6日,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36.47%,比2020年同期高了10.03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降低了6.54个百分点,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很大压力。

对于沪上许多2022届毕业生而言,他们面临着相同的窘境:去年,他们希望躲过今年的就业市场压力,选择考研,结果,由于考研人数众多,录取率极低,考研之后再想求职,却遭遇了新冠疫情,陷于近三个月之久的校园封控。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刘旭龙便是其中一位,他告诉记者,考研失利、错过秋招、求职碰壁、疫情来袭……自己和身边的同学都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就业困境。原本,每年的3、4月,是高校“金三银四”的黄金求职期,然而,在疫情之下,昔日盛况不再。

表面上看,疫情是今年大学生就业市场“难上加难”的直接原因,然而却有深层的内在背景和原因。

毕业生人数众多

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1000万人,上海接近23万人,屡创新高。增量何来?十多年前,来自高校扩招。而现下,主要是因为本科生“慢就业”“缓就业”,考研扩招,研究生毕业人数剧增,形成了一个高校就业市场的“堰塞湖”。记者查阅了上海原985、211高校(现“双一流”高校)的数据发现,目前,研究生毕业生人数普遍超越本科生。复旦大学2021毕业生总数超过10000名,其中本科毕业生仅3000多人,毕业生的主体已让位于博士生、硕士生。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更多同学考虑更“安全”的“求职方式”——考研。学生们普遍认为:“与其今年明年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不如考个研,再在校园里躲几年,等待最佳的就业时机。”以华东理工为例,每年招收的研究生占本校本科毕业生比例约为20%,如果考研的本科生比例达到六七成之多,意味着多数本科毕业生实现不了完美的“缓就业”愿望。而一旦考研失利,毕业生就业压力倍增。而“考研热”带来的考研辅导老师招聘,是今后许多年将面对的“堰塞湖”。

用人需求在下降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国企、事业单位乃至报考公务员,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求职首选。不过,实际情况是,民企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用人的最大供应渠道。记者查阅了复旦大学2021年、2020年毕业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近30%的本科毕业生前往“其他企业”就职,远超“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及“高等院校”。

2021年,华东理工大学签约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就业单位性质流向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包括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事业单位),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50.65%、22.49%、18.90%和7.96%。

考研辅导老师招聘

近年来,民企面临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和国内经济同时转型的大背景,尤其是上海相关领域,如制造业、房地产业等,高校毕业生就业用人需求出现下降趋势考研辅导老师招聘,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增添了不确定因素。

人口结构有变化

著名人口专家、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教授告诉记者考研辅导老师招聘,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在发生变化,随之而来是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未来,大学生就业难将是永恒的话题。

近年来考研辅导老师招聘,中国高校毕业生逼近千万,而同年龄段的人口则降低至1600万人。也就是说,同年龄的人口,大学生人数开始超过了非大学生人数。由于太多的年轻人进了大学校园,劳动力市场就业出现不平衡:即大学生就业难与实体企业的“用工荒”。

与此同时,随着当前毕业生主体转向00后,就业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就业选择、就业方式更加多元多样,“隐性就业”、灵活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可能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当快递员、外卖员、餐厅服务员已较为普遍,网络直播、淘宝店主、滴滴司机也正成为更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在灵活就业比例增长的背景下,传统的签约率、就业率乃至落实率,是否还能准确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值得思考。

无论大学生就业结构如何,当下,面对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专家和高校就业中心负责人均希望,各位毕业生同学能够合理调整预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再发展”的观念,缩短犹豫期,在就业创业上做到更加积极主动。

本报记者 张炯强

调查数据

求职大年遇招聘小年

高质量技术人才仍抢手

对于千万名高校毕业生,今年的春招季到底好不好找工作?又有哪些行业是“上岸”好选择呢?BOSS直聘发布消息:春招旺季以来,一方面如新能源、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等高端制造业领域在招聘规模上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这些高端制造业在招聘需求上,不受个别规模大、增速快的行业影响,有“多头并进”的趋势。换句话说,在高端制造业,并不是只有热门行业、企业有招人需求,而是整个制造业都处于“求贤若渴”的状态。

考研辅导老师招聘

不过,随着近几年我国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在“卡脖子”领域全力争取高质量人才,因此,高端制造业中的工程技术类岗位最“缺人”。另外,由于高端制造业企业还在数字化、智能化上持续寻求突破,因此,今年春招季上,高端制造业中的数字技术/IT类岗位,招聘规模同比增幅达75%,在增幅和占比上仅次于最核心的工程技术专业岗位。

尽管如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领域平均招聘月薪可达到13410元,但几乎所有重点观察的细分领域均面临人才紧缺的困境。其中,医疗设备/器械、新能源、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计算机硬件、智能硬件等领域的人才缺口均大于20%。

2020年我国博士毕业人数为6.6万,虽然这两年“博士进工厂”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产业界,如医疗制药、数字技术、智能制造这三大领域仍在翘首盼望“博士们”的到来。据观察显示,产业界对博士的需求连续三年高位增长,今年春招季的招聘岗位规模同比增幅达1.2倍,平均月薪达3.6万元。特别是医疗制药行业,因为对候选人的专业对口程度、学历和一线研发经验要求极高,因此对博士的“渴望”最为迫切。

前段时间,互联网公司频繁出现裁员传闻,不少人认为这是互联网行业的“倒春寒”,实际上,受到2021年政策调控的影响,互联网行业的高速扩张确实开始降温。尽管今年春季,互联网行业招聘规模仍然保持增长,但同比增速仅为13%,处于2019年以来的低点,并且求职的激烈程度高于往年。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今年在互联网行业求职没有机会,相反,互联网行业不同岗位的求职竞争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产品、技术类岗位的人才供给依旧不足,特别是人工智能方向。据观察表明,互联网人工智能方向的岗位招聘需求同比增幅最高,达87.7%,这一增幅接近排名第二的大数据方向44.2%增幅水平的两倍。而运营、销售类岗位的求职者竞争则明显加剧。此外,房地产和教育培训行业的从业者们在求职时,除本行外,首选也均为互联网。

基于以上信息,今年这个春招季或许是“求职的大年,招聘的小年”,但如果把原本被锁定在互联网等领域的目光移开,多看看其他领域和行业,让“井水”和“河水”交互交融下,或许会有新的机会和发现。 本报记者 王蔚

相关链接

上海三个方面促进大学生就业

近期,上海市提出三个方面,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一是推出有力度的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11个部门已联合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文件,把基层政策性岗位、企业税收减免和社保补贴、创业贷款优惠等就业创业促进措施和盘托出。

二是加强网络招聘和岗位募集。3月以来,市、区和高校分层分类已经开展了不少网络招聘活动,其中:由市级组织的毕业生线上招聘会已累计提供20余万个岗位,线上的系列招聘活动将持续到8月底,不间断地推送优质岗位,努力降低线下招聘无法正常开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是优化就业服务和生涯指导。上海将持续优化毕业生就业落户政策,2022年非上海生源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进沪就业申办上海户籍会参照2020年的做法分两批集中受理,第一批从疫情平稳后开放并受理至8月底,第二批将于2022年底开放受理。

相关部门已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接入“政务云”,依托“一网通办”平台上线了“学生就业服务一件事”应用,毕业生在手机上就可以获取就业信息、查看招聘进度、完成网络签约。

本文关键词:大学 | 大学生 | 求职